姜奇平

     Google近日宣布成立由34家企业参加的开放手机联盟,并推出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及SDK(软件开发套件)。这一幕与微软当年称霸PC平台所走道路,如出一辙。Google会建立一个手机上的“微软帝国”吗?我以为,Google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,但历史不会一模一样重演。

     说Google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,是指他终于在系统和应用分离方面,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。此前许多人担心的GPhone局面并没有出现,Google如约走上了他所承诺的开放路线,形成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与众多商家应用分工协作的发展道路。

     20年来PC称雄史,一共出现过三条登顶之路。一是系统与应用不分,软硬不分,做超级应用的极端封闭路线,如王安办公软件之路,无一例外失败;二是系统与应用分离,且软硬分工的开放路线,如微软操作系统与应用分离、WINTEL软硬分工之路,大获成功;三是系统与应用分离,但软硬不分的封闭路线,如苹果、IBM(指OS/2)的个人电脑模式,大多失败(只有iPhone例外)。

     以前我对Google和百度们的主要不满,是指责他们系统与应用不分,有做超级应用的倾向。此后,Google明显向正确的方向转变了,表现在逐步向应用开放,特别是这次在手机战略上的转变。而百度仍在“以平台谋应用”(商业上无所谓“以权谋私”)的“超级应用”道路上越陷越深。

     其中的规律很简单,除了当局者迷外,一般老百姓都可以理解:如果把操作系统比喻成王府井大街,应用比喻为商店。只有商家进驻得多,大街才能旺。Google这回专注做Android这个“王府井大街”,让众多商家在上面开店赚钱,大家都有积极性了,“王府井大街”才能旺。反过来,“王府井大街”旺了,才能吸引更多商家来开店,形成良性循环。这正是微软当年的成功之路。

     历史有一定规律,但也不会完全重复。Google这回的征途,与历史上微软的成功又有一些重要不同。

     首先,开放性在战略上更为一致、彻底。Google加入开放源代码队列,比微软更加开放。Android采用Linux 内核。它与目前流行的诺基亚的Symbian、微软的Windows Mobile等私有操作系统具有本质区别。微软只是商业上开放,在技术上仍是封闭的。这是最大的不同。当年PowerPC之所以失败,与SUN(开放)跟苹果(封闭)、IBM(半开放半封闭)这么个奇怪组合有关,我当时就指出这种组合不可能成功,因为战略不一致。今天,Google排斥诺基亚,战术上不明智,但战略上却极为明智,说明他比当年的SUN在战略上成熟。这方面这回我看好Google。当然,Google这次多家联盟,而不是形成WINTEL那种单一的利益关系,于开放有利(也是开放的本质所要求的),于“结党营私”却不利,实际效果如何,也是我们感兴趣并且要观察的。如果成功,将首创一个范例。

     其次,开放性路线在个人市场上将经受考验,中间件开放是关键。SUN、(转向LINUX后的)IBM以往在“开放”主题上的成功,集中于企业市场,而在个人市场上乏善可陈。我以为,关键在于中间件。在企业市场,中间件是战术问题;在个人市场上,却是战略问题。不能从单纯技术观点看中间件,以为只是系统与应用之间的中转,而应从BUSINESS的观点看,视为开源与商业之间的中介和联接纽带。开源系统与商业应用要想“和谐”,中间立场的调和是绕不过去的。过去那种把着中间件不放手的做法,在个人市场是行不通的。而Google一旦在开放中间件上有所作为,将第一次成功解决开源商业化落地的有效途径问题。这也是Google此举的最大看点。Google拒斥Java另起炉灶,耐人寻味,这是个变数。

     总之,祝贺Google最终走向开放路线。知识开放总归比知识封闭好。开放路线能否走通,不仅关系Google命运,也关系知识经济的走向。我坚信开放一定会战胜封闭,不管笑到最后的是不是Google。